骨干引领 深研课堂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5月21日—23日,包头四中举行本学期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展示课涵盖九大学科,21位骨干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了一节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示范课。
课程主题:散文阅读解题思路探究整合
授课教师:王群(高三 语文)
课堂亮点:立足高三学生解题思路不清、答题要点不明确的现状,紧扣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方向,结合考前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资源,从考查重点逆推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讨论、绘制思维导图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达到了预设教学效果。
课程主题:虫鸣悲喜,人命起落——《促织》主题探究
授课教师:何静(高一 语文)
课堂亮点:紧扣“人性异化”核心主题,构建矛盾形象分析、荒诞情节复盘、历史原型批判三层递进框架。教学方法上,创新设置“奇幻策展解密”任务链,彰显情境化教学智慧。学法路径上,以表格梳理捕捉文本矛盾,以图文转化揭示制度性压迫,以史料对比激活批判性思维,达成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程主题:世界经典文学形象评选推荐——《阿Q正传》例谈
授课教师:刘德芳(高二 语文)
课堂亮点:构建跨媒介、跨时空的深度研习情境,将阿Q置于世界文学坐标系中,引导学生将文本细读转化为创意表达。学生从“荒诞性与普世性的双重价值”“国民性镜像的永恒意义”“人性弱点的寓言书写”等角度,撰写推荐词,并通过诗歌创作、颁奖词、说唱rap、手绘视频、AI智能人独白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阿Q“精神胜利法”意义图谱。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生成度极高。
课程主题:“新定义问题”微专题学习
授课教师:武启勐(高三 数学)
课堂亮点:围绕新定义问题的概念解读、逻辑推理、实际应用及思维拓展开展教学,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生活情境与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创设梯度问题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其归纳与迁移能力。利用动态演示与案例拆解,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课程主题:圆柱的“浪漫”——圆柱体截面问题
授课教师:康鹤方(高二 数学)
课堂亮点:借助圆柱的心形光影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四个实验活动的设计促使师生共同探究并完成证明过程,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实验过程运用实物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将原本抽象的证明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整堂课氛围融洽,环环相扣,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主题: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
授课教师:李罡(高一 数学)
课堂亮点:从实际生活情境的包装盒用纸量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巧妙渗透“化归意识”,探究表面积计算的本质。注重运用数形结合、等积变换等数学思想,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空间问题平面化”解题策略。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成果显著,兼具科学性、示范性与实操性。
课程主题:“七选五”题型满分攻略
授课教师:韩菲(高三 英语)
课堂亮点:以“七选五”题型为切入点,聚焦学生解题痛点,系统梳理命题逻辑与答题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精准突破”的理念。注重错题归因,让学生归纳错因及解题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前后照应关系,提炼做题口诀,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解题“工具箱”,实现了解题有术、思维有路。
课程主题:Back to Nature
授课教师:杨晨(高二 英语)
课堂亮点:通过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略读、精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旨立意;小组讨论,交流对回归自然的看法;进行语言点讲解与练习,强化语法基础。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分析能力,增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还积累了“环保类”主题的英语表达,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
课程主题:Starting out & Understanding ideas
授课教师:兰喜春(高一 英语)
课堂亮点:探讨中外艺术作品的形式和价值,借助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审美经验,初步感知中外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学生通过略读文章,梳理基本信息,了解卢浮宫博物馆及其馆藏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创造力,编写艺术作品简介,形成对艺术之美的欣赏,实现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与迁移。
课程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轮复习课
授课教师:夏方圆(高二 历史)
课堂亮点:聚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从背景、代表学派及影响等方面展开教学,知识体系完整且逻辑连贯。通过AI平台进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认知情况,据此设计教学内容。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同时结合史料分析、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其分析与理解能力。
课程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轮复习课
授课教师:张菁(高二 历史)
课堂亮点:通过概念辨析,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借助2024年北京高考题“端午故事”,引导学生剖析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结合教材与史料,探讨文化价值,提升学生认知。教学中,运用高考真题与史料文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同时注重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课程主题:试卷讲评课
授课教师:段美玲(高三 政治)
课堂亮点:结合主观题作答情况,将解题技巧汇编成实战口诀,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了分解设问和信息解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授课教师:安宇阳(高一 政治)
课堂亮点:通过“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维度层层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用哲学原理解析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程主题: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为例
授课教师:杨波(高二 地理)
课堂亮点:学生自主学习“大都市”定义,分析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规律,并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案例检验学习效果。探究上海作为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及辐射表现,对比武汉都市圈深化理解。分析上海网络化空间格局,运用区域空间理论解释其形成机制。整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
课程主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授课教师:何金波(高二 地理)
课堂亮点:以德国鲁尔区为学习案例,系统解析该地区由煤炭工业衰退到绿色转型的成功经验,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生态修复治理、社会保障兜底四个方面加以总结。通过将德国经验与我国本土资源型城市对比,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分析方法,更深刻理解了可持续发展中“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
课程主题:试卷讲评课
授课教师:袁雅娴(高三 物理)
课堂亮点:针对高考前模拟试卷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教师进行深度讲解和巩固练习。聚焦光电效应问题、平抛(类平抛)问题、理想气体变质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思维漏洞,对比历年高考真题,整合相关知识点,以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课程主题:原子的核式结构
授课教师:赵颖(高二 物理)
课堂亮点:以“阴极射线管实验”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小组合作,梳理“电子发现”科学史,学生展示环节条理清晰;在α粒子散射实验讲解环节,师生同时参与模拟实验,设计巧妙。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主题:芳香烃
授课教师:于菲菲(高二 化学)
课堂亮点:以“隔空炸气球”实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精巧,巧妙融合AI辅助教学,解析原理和性质。师生互动高效频繁,教师及时回应学生困惑,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课堂氛围融洽、节奏适中。知识梯度层层递进,从结构探究到性质实验,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主题:烃的燃烧计算
授课教师:武艳霞(高二 化学)
课堂亮点:以“如何区分简单烃类物质”问题导入教学,围绕“烃的燃烧通式”展开相关复杂计算。学习内容从单一烃类到烃的混合物,以物质的量单位换算和列比例式找关系为主线,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板书展示,形成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课程主题: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授课教师:李贤慧(高一 生物)
课堂亮点:以“基因测序”为主线情境,带领学生了解了我国基因测序在科技、医疗及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研究的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同时传递了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体现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课程主题:“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一轮复习课
授课教师:董晨(高二 生物)
课堂亮点:以分泌蛋白的形成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协作机制。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结合信号肽假说、COP膜泡运输等前沿研究,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蛋白质合成、加工与分泌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是一堂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示范复习课。
本次活动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骨干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的教学设计能力、师生互动技巧、资源整合智慧,为日常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式。教研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完善“示范—研讨—实践”教研闭环,引导全体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教研处
一审|王丽俊
二审|杨文亮
三审|张雪峰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