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国家天文台资深科学家王俊杰教授带来的一场科普讲座,在包头四中隆重举行。讲座主题为“UFO与外星生命探索”,内容涵盖天文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王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提问,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UFO现象、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王俊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教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曾任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兼恒星专委会副主任、CCOSMA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主要从事恒星形成等研究,发表过近百篇科研论文和多篇科普文章。主持负责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创建了西藏第一个专业天文台,以及北半球台址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CCOSMA。科研成果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和中国十大天文进展奖等。
UFO现象:科学而非伪科学
王教授首先澄清了公众对UFO的常见误解。他指出,UFO并不简单等同于外星人的飞行器,而是指一切未被识别的飞行物体。他通过分享十几年前自己和学生曾误将风筝当作UFO的亲身经历,强调了科学验证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列举了国内外著名的UFO事件,如1981年中国十省目击的螺旋状不明飞行物。该物体直径达50千米,飞行高度约300千米,远超普通飞行器范围,至今仍无定论。他总结道,约80%的UFO事件可通过自然或人为现象解释,但仍有20%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需进一步研究。
外星生命:逻辑推测与科学探索
在讨论外星生命时,王教授解读了两种地球生命起源假说:太空胚种论和化学进化论。他指出,宇宙中存在大量有机分子,若环境适宜,其他星球也可能孕育生命。目前,人类已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痕迹,并在木星卫星“木卫二”的冰层下探测到可能存在的海洋。此外,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如1400光年外的“开普勒452b”,其环境与地球高度相似。
人类探索: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搜寻
王教授回顾了人类探索外星文明的历程,包括1974年通过射电望远镜向球状星团发送信息,以及“旅行者一号”携带金唱片飞出太阳系等里程碑事件。他还提到中国“天眼”在接收外星信号方面的潜力,并透露中国最新的空间规划已将“探索宜居行星及外星生命”列为重点目标。他鼓励同学们未来投身相关领域,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握手的人”。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这场科学盛宴不仅激发了四中学子对宇宙的好奇心,也为未来的科创探索播下了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创育人成果,发挥资源优势,投入更多实践活动,为科技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教务处
供图|张秀娟 冀赟
撰稿|张秀娟
一审|贾旭
二审|边永亮
三审|张雪峰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