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知识学习方法探究
因言释文 因文悟言——《劝学》文言知识学习方法探究
包头四中 张宝菊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徘徊于两个“两难”境地:一个“两难”在于“生之学”与“师之教”。另一个“两难”在于“言教”与“文教”。
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
“言”与“文”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解文意经由语言的认知,而文意理解又巩固了语言的认知。处理好“言文关系”,文言文阅读教学就抓住了关键。
具体可从两方面来阐释:“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因言释文”,即通过“言”之解读来阐释“言之所承载的内容”(“文”);“因文悟言”,即以“文言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反照领悟“言”。
在此基础上,本课设计从文言文的文言知识入手,在语境中解读文言词语,加强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故课题为《入语境、寻规律》。
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依托学生的问题,在解疑互答中完成内容的学习。
壹
前置任务
一、任务布置
诵读《劝学》《师说》
(1)诵读《劝学》《师说》,正字正音;借助提示、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译文章;疏通文意并整理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要求:课前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课上交流。
(2)把疑难语句整理在一张纸上,课上互相解答。
注:疑难语句不仅仅是不懂的语句,其重点是“疑”和“难”,疑惑点、困难点。
二、学生完成情况反馈
1.对疑难句意思理解的问题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文言文基本知识的问题
(1)特殊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怎么判断?
(2)虚词中的连词“而”的承接和递进关系放在具体的句子中怎么区分?
3.对文本内容解读的问题
(1)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而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他们不就矛盾了吗?
(2)第三段论述过程中,须臾所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有什么内在联系,同时与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二者如何串联,有何共性或异性?那最终以上都与君子有什么关系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3)《劝学》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文章的结构也是“总分”,那接下来第2、3、4段的关系是并列还是递进,其中有怎样的内在逻辑顺序?
(4)“学不可以已”怎么理解?为什么“学不可以”前面有“君子曰”?
(5)文中使用比喻论证揭示道理,是否有点单一,重复?
贰
学习目标制定
1.通过课前预习,借助学习任务表,能独立整理文言知识,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并做归纳性梳理。
2.借助梳理的文言知识,结合文本的语境,尝试探究文言知识的内涵,语法结构等,能总结一点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具备一点建构意识。
目标反思:学生的问题反馈集中而聚焦性强,与本课的学习重难点高度契合。因是学生自主提出,故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教学中教师的一厢情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更是对教师教学中大胆放手的激励。
叁
课堂教学实施
第一环节 古今异义有规律
1.说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劝,君子,以为,金,博学,江河,黄泉,寄托,可以,爪牙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情况,落实重点的必备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支持。
2.结合原文,说说下面古今异义词怎么判断出其含义?如何成为古今异义词的(规律)?
(1)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设计意图】劝,解释为“鼓励,勉励”。为什么不简单翻译为“劝说”?
君子,在文本中为什么解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这两个字的解释,关涉全文内容的理解,必须关照全文,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且能找到一些关键句。这是对预习落实的反馈。
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古今异义词时,不能机械记忆。要放入文本语境,前后勾连,窥全貌而定细节。
(2)金就砺则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设计意图】 关注文本前后的逻辑关系,有点逻辑常识(语法逻辑,生活逻辑),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与文本对接。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设计意图】具备基本的文言阅读常识,如古今文字词的构成规律,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双音词居多;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内容巩固。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设计意图】关注前后内容的关联性,以文解意。“疾”对应“彰”。
小结:
①君子(知识性)。如:良人(古时多指女子称自己的丈夫)。
②金,疾,劝,黄泉(义域性)。
③以为(结构性)。
【设计意图】小结的目的是与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对接,但不局限在用规律解读文言知识,而是知识都是在文本中的,是随文产生的。是语境中的字词解读。
第二环节 多变“而”字位置明
1.将下面句子中的“而”文放回原文的语境中,说说“而”字的用法的来由。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关系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关系 )
(3)终日而思矣( 连词 ,表修饰关系 )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连词 ,表转折关系 )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关系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关系 )
(7)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关系 )
(8)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关系 )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关系 )
【设计意图】依据“而”字的语法位置推断其语义关系。一则促进学生自我解读课文的能力,二则一定程度上完成文本的翻译,三则培养一种意识——文本意识,四则落实本文文言知识的学习重点。
当然,“而”字的用法,个别地方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可以允许有不同,但得说明合理的理由,这也督促学生在文本内容间找关系。
所以,本环节的设计不在记忆理解虚词“而”的用法,是要借助“而”解读文本,以“言”解“文”。
2.选择“而”的用法至少3种,用文言写写你的网课生活、感受或思考等。30-50字,并解释说明。
(1)选择“而”的用法至少3种,用文言写写你的网课生活、感受或思考等。
(2)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完整性,或生活情节,或感受,或思考。不要生硬地套用“而”字。
(3)30-50字。
(4)解释说明“而”的用法。在文段中或文段下面,简要标明“而”的用法。
【设计意图】以写作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理论性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使用过程。以文言的形式,熟悉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写“网课生活、感受或思考等”,给学生一个可表达的空间。
第三环节 文言之“言”趣味多
尝试根据“至”的甲骨文,推测其含义。
“至” 是 “到” 的初文,与 “到” 同义。象箭矢由远而至地的形状。
“至” 加 “夂” (读zhǐ,表示趾,脚) ,会意送到。
【设计意图】文言文有很多现代汉语不常用的字,且多数需要背诵书写,所以在理解的准确性上会有一些难度。让学生有一点溯源意识,一则能准确理解和书写,二则增加趣味性,三则能触类旁通。
本课“至”与“致”很容易写错,故以此字为例。
第四环节 学习文言文的四字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小结:文言阅读要有整体性原则、语境性原则、规律性原则。
肆
学生作品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伍
教学反思
1.学情意识要加强。努力实现学生问题针对性。大胆放手,学生动则效果显。
2.解读文言,言不能丢;但“言”解“文” 是出路。
3.规律意识不可缺,实践内化为关键。
供稿:语文教研组
一一一审:杨文亮
二一一审:李国梁
三一一审:张雪峰
责任编辑:任兴发
一一一一:何金波
一一一一:刘仕怡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