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伟大祖国拥有连续不断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距今 1.2万年左右,动植物的驯化、陶器的生产、定居等文化要素在中华大地各处出现,部分先民率先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距今8000多年,各地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部分地区出现频繁交往。距今约6000年起,中华民族先民孕育出有鲜明特色且互动交流的多个区域性文化。以彩陶、玉器等为共同符号的文化纽带联结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后又影响到今西藏、新疆和蒙古高原区域,形成了规模广大的早期中华文化圈。
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出现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中华文明正式形成,进入万邦林立的“古国文明”阶段。距今约4100年,夏王朝建立,开启了具有“一统”观念雏形的“王国”时代,标志着万千邦国族属进一步汇聚交融的新起点。
正是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农耕、渔猎、畜牧等经济形态不断互动与演进各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互融,各族群不断迁徙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和发展格局。
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建立于约前2070年,标志着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诸多族群归属于一个王朝的政治格局。约前1600年,东方的商人崛起,建立商朝。至前11世纪,西部的周人兴起,代商而建立周朝,定都丰镐(今陕西西安 ),史称“西周”。前 771年,西周灭亡,随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大致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两段,是历史上群雄争霸追求一统的动荡时期,也是族群大迁徙大交融的重要时期。
最迟在夏中晚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发展出空前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文明形态。经由夏商周三代不断治理与巩固,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在这一核心区,分布着诸多不同族源的邦国,自称为“夏”或“华”,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诸夏”。“四夷”人群(包括“三苗”)有的居住于核心区域的周边地带,有的在核心区域内与诸夏人群混居,受到华夏文化的浸润与影响。
夏商周三代,王朝疆域逐步扩大。夏朝统治的范围主要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商朝已扩大到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西周时,已北至燕山南北,南到江汉流域,东至山东半岛,西达甘肃天水。随着域的扩大、族群的增多,商朝和西周都实行分封制和灵活开放的族群治理政策,各族群间的交往交流不断加深
西周初年出现了华夷交战与“华夷之辨”,但没有改变“诸夏”邦国之间“诸夏”与“四夷”之间边界弱化的趋势。春秋后期,“华夏”的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诸夏”。相比于多个邦国集合体的“诸夏”,“华夏”强调一个人数众多、边界开放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共同体,认同华夏文化的“诸夏”“四夷”皆处于其中。随着族群交融与思想交汇的深化,华夏共同体日趋发展、稳固与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带来的战乱让“统一”越发成为各邦族的共同追求,使得“天下”作为贯通政治秩序、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精神世界的整体性体系得以确立,“天下一家”成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观念。崛起于“四夷”之地但继承华夏文化的强大邦国,如楚、秦、吴、越,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族群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曾被视为“大夷”的秦国实现了天下一统。
正是在夏商周时期,华夏共同体出现并发展;各族群在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不断加强、凝聚,越来越多的族群与文化进入共同体,为秦汉大一统王朝奠定基础,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确立了初始格局与演化路径。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